校务公开
|
AI赋能教学|持续探索自主学习课堂新范式——菏泽行健学校高中部教研会纪实3月10日下午,菏泽行健学校高中部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会。围绕“AI辅助自主学习课堂实践探索”主题,李金东校长与语文、英语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学科教师展开深度研讨,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教学场景,赋能师生成长。从备课到课堂互动,从作业反馈到个性化学习,一场关于智慧教育的“头脑风暴”正在这里上演。 AI+教育:从工具升级到范式重构 李金东校长在开场中指出,AI不仅是教学工具的革命,更是教育思维的进化。他以“备课—课堂—作业—总结—反思”全链条为框架,勾勒AI赋能教育的五大场景: 智能备课:AI可分析学情数据,精准定位学生知识盲区,一键生成分层教学设计和针对性练习; 课堂互动:通过虚拟实验、动态演示和实时问答,让抽象知识“可视化”,激发学生探究欲; 作业反馈:AI批改系统秒速出分,同步生成学情雷达图,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,专注个性化辅导; 学习闭环:自动生成课堂思维导图、错题变式训练,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; 反思迭代:AI智能评课系统为教师提供课堂行为分析报告,推动教学能力持续精进。 “AI不是替代教师,而是让教育回归‘人的温度’。”李校长强调,教师的角色正从“知识传授者”转变为“学习设计师”与“成长引路人”。 学科实践:当AI遇上三尺讲台 英语课堂:从“填鸭式”到“游戏化” 胡老师现场演示AI工具链的魔法: 纳米搜索:5分钟提取近五年高考阅读高频词,生成“靶向词库”; DeepSeek:自动设计完形填空、阅读理解,将课文改编为趣味考题; 单词PK游戏:借助SmartSchool平台,学生化身“词汇战士”,在竞技中掌握考点; AI磨耳朵:Kimi生成的《必修三Unit1主题曲》让早读课变身“英语音乐节”; 作文批改:智能系统从逻辑、语法到修辞多维度点评,学生作文24小时“秒反馈”。 “AI让语言学习‘活’了起来,学生从‘怕英语’变成‘玩英语’。”胡老师笑道。 物理陈老师:通过智能小程序模拟平抛运动轨迹,学生手持手机抛掷即可生成实时数据曲线,“牛顿定律看得见摸得着”; 生物李老师:腾讯元宝整合CRISPR基因编辑最新论文,匠邦AI设计出“光合作用×碳中和”跨学科教案,课堂直通科技前沿; 化学李老师:AI实验模拟系统破解危险实验开展难题,学生可自由探索“钠水反应”的微观世界,安全又直观。 语文创新:深度学习与人文温度并存 语文王老师以《雷雨》教学为例,展现AI的“人文力量”: 课前:AI分析学生预习提问,生成“周朴园心理动机图谱”等探究专题; 课中:学生观看《雷雨》剧本并提出思考,AI实时多角度解决问题; 课后:智能系统追踪学生讨论关键词,为教师提供个性化阅读推荐清单。 “AI不是冰冷的算法,而是打开思辨之门的钥匙。”王老师如是说。 挑战与展望:做有温度的教育科技 研讨会上,教师们亦直面AI应用的“冷思考”: 数据隐私:学情分析如何平衡精准性与隐私保护? 人机边界:当AI能解答大部分题目,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? 技术普惠:怎样避免AI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?
对此,化学李老师分享了“双师模式”:AI负责标准化训练,教师专注情感沟通与思维启发;生物组提出“AI助学梯度方案”,为不同层次学生定制专属学习路径。李校长总结道:“我们要做AI的‘驾驭者’,让技术服务于有生命力的课堂。” 结语:教育向未来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教研会,是行健中学拥抱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缩影。当AI遇上教育,变化的不仅是黑板上的工具,更是每个孩子被看见、被激活、被赋能的成长可能。在这里,教师是点燃火把的人,AI是照亮前路的星光,而教育的本质--对生命的唤醒,始终熠熠生辉。 |